抱怨太多防断肠
兴航晨语一一
( 1月 7日、星期 四)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习惯性地将不如意挂在嘴边,似乎总是心不平、气不顺,对这看不惯,对那见不得,或怨社会不公、贫富不均,或怨风气不正、积弊盛行,或怨前途渺茫、事业不顺,或怨提拔太慢、地位待遇不高等等,时时处处,充满牢骚和怨气,其抱怨情绪严重地影响了个人进取意识。
客观来看,人吃五谷杂粮,有些情绪纯属正常,偶尔的抱怨也真难免,适当倾诉确实可以暂时减压、排解苦闷。但绝不可以形成习惯性抱怨,若长此抱怨,总认为干不成事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找自己的原因,且渐成积习,则不仅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百害而无一利。消极愤世者历来属无能之辈,牢骚满腹一定会影响自我心身健康,且降低了生存和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为什么会产生抱怨呢?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真实态度。抱怨者只不过是想借着抱怨来寻求关注、推卸责任、为自己欠佳的表现找借口而已。抱怨可以把自身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可以在事情做不好时有辩解的说辞,可以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将失败归因于环境,为失败找借口找理由。《荀子》中有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抱怨不过是弱者自带的先天不足。当一个人总是把问题指向外部,把过失指向别人,而不是自我反思与进步,就容易在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就容易习惯性抱怨。
长远来看,抱怨的危害可谓多矣。抱怨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进而影响其想法和态度,从而给抱怨者的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会消磨其意志,消减其热情,消耗其精力,甚至会瓦解其信心,摧毁其行动力。俗话说:忧则天下皆窄,怨则到处为仇。抱怨还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试想,谁愿意跟一个成天抱怨的人在一起呢?一个人抱怨多了,负能量也会随之增加,日积月累,整个人的运势都会日暮途穷。由此可见,抱怨绝对是人生走向衰败的危险讯号。
现实生活中,总有让我们抱怨的理由,但当我们抱怨时,能否扪心自问,抱怨能改变现状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多时候,抱怨者貌似以客观的眼光挑剔事物,但更多的却是持否定态度,要么以偏概全、全盘否定,要么求全责备、推倒重来。抱怨即使能反映问题,也绝对解决不了问题。毕竟,“要照亮他人,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他人,自己身上要有火种。”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所有的怨天尤人,都不能让抱怨者快乐成事,更不能随心所愿。
事情总有多面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抱怨,其实都是一念之差产生的,只要转换一个新的立场与角度,坏中藏好、失中有得,也不一定。作家史铁生一辈子都在和病魔、疼痛做斗争,他曾经自嘲,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在充满苦难的一生里,他没有选择沉浸在抱怨之中,而是努力创作了无数温暖人心的作品。我昨天晨语中所讲的梁实秋大师一生坎坷,但他不抱怨,而是与厄运抗争。因此,不要让难事把脸色弄得惨败,生活很苦,命运也可能不公平,但你还是要微笑面对,毕竟角度决定态度,看法决定活法。
回过头来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应该“抱怨”的是自己,面对困难是否有征服的勇气,面对挫折是否有战胜的信心,面对生活是否十分用心,面对理想可曾执着追求?现实与预期总有偏差,与其纠结于是非,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怎么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寻找成事的出路。任何时候都都有解决难题的办法,总比停在原地跺脚更有意义。生活如逆水行舟,我们只能选择奋力向前,在历练中坚持,在坚持中历练,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尽心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应尽责任,如此方可收获更多人生的意义。
毛泽东曾有诗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牢骚,多一些务实,少一些短视,多一些远见,少一些愤世,多一些付出。以有限的精力拓展无限的事业,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以实际行动、全情投入,为个人求得破局,为团队添加动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