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亚圣一一孟轲

时间:2020-07-21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7月21日、星期二)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其为“亚圣”。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宣扬仁政,他继承发扬了孔子“天仁性善”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了“民为国本,君主次之”的施政理念。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等思想从四端展开,分别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四端,人的四种品德。孟子认为四端是仁义礼智能够出现的根本原因!失去它们和禽兽无异!

今天,我主要谈谈孟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和意义。

一、以身作则、行重于言。孟子继承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这说明孟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这样。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也不能分寸”。可见孟子是主张由贤父兄来教育子弟,而贤父兄就必须以身作则,为弟子们树立一个示范榜样。

二、因材施教,随分所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关注养成、修身养性。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尚志养气、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加强意志锻炼。孟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

四、专心致志、贵在有恒。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他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匀速进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子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和不专心分!一:的很深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激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奕秋是下棋的名家,棋艺非常出众,而向他学习的两个弟子,收获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学习十分认真,专心致志地听奕秋的讲解,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想着会有会有天鹅飞来,准备拉弓发箭去射落它。结果他虽与别人同受高师的传授,而其棋艺却远不如别人。难道能说他不如别人聪明吗,不是这么回事。学习要求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他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不能轻信书本上的知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注重环境育人。孟子十分重视居处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在《孟子。尽心上》引用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他从范到齐,望见齐王之子的形象,喟然感叹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乎?”他把齐王之子异于人的气度的原因,归结为“居使之然也”。在这个事例中,孟子突出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接着他又以鲁国之君到宋君城门下呼喊,守门人惊讶于鲁君之声与宋君之声相似为例,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六、独立思考、循序渐进。他希望学生要有存疑精神。他主张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说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意思是说,由于学者人品有高下,时地有远近、先后,其教授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对于天资高,学力已到,有将得之机的,就迎其时而教,像给草木以及时雨一样;对天资敦厚,德有可成者,则抑其过引其不及,以便让其成德;对天资聪慧的,则矫其偏导其正;对德无可成之材无所达的,就其问给予解释;对地不相近,时不相及的,只能闻道而私淑艾其事的,就风教之。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兼具了原则性、灵活性、启发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是作用。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论著及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