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阎应福:应用经济学领域中的登山者
应用经济学领域中的登山者
眼前的阎应福,精神矍铄,略显瘦削。他的学生们说,阎教授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崇高与职责,令我们时时感动。而他自己却说,“不是我感动我的学生,是我的学生们感动着我。”
他说自己的生活很单调,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他又说自己的生活很丰富,因为在科学的王国里,他找到了自我。
从在财大留校时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到经济史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从普通青年教师到学院负责人,38岁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当时30多岁的阎应福完全是在书海里度过的。
曾任产业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生导师、经济思想史导师组组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民盟山西省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面对众多纷至沓来的荣誉,阎应福宠辱不惊。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业精于勤,扎根科院攻难关
走过一段旅程,再回首,那些困难与迷茫都早已在脑海过滤,记忆中留下的也只是云淡风轻的一笔。多年后再追溯那段求学和工作经历,阎应福印象里也只剩下了粗略的线条。他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贸易经济学专业,后留校任教。期间曾先后在北京商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进修,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他去到复旦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硕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寄窗教授,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工作。除了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和1999年公派去以色列发展研究中心学习之外,阎应福从未中断过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说,随着工作的深入,越来越爱在崇尚知识和人才的大学里工作,越来越喜欢和这群充满活力、思维敏捷的年轻学生们打交道。
2014年从山西财经大学退休,阎应福来到了这个和他结缘的地方,开始了他在科院的工作生涯。自担任财经学院院长以来,他的工作量稳中有进,但他始终以严谨稳妥的态度,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及使命感,为处理学校里相关问题、带动学院发展奔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阎应福长期奋战在科院一线,以忘我敬业的精神与科院共荣辱。虽然长年奔波,虽然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虽然家住市中心却很少享受到城市的悠闲,但是他无怨无悔,在他无比热爱的科研工作中,扎根科院攻坚克难,敬业、爱岗,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一个老教授的全部生活。
勇于创新,行政科研两不误
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考量着高校身具双重角色的领导。阎应福一如既往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干行政并非自己所擅长。但事实是,做行政管理,他一样很出色。
2014年他被任命为财经学院院长,并兼任学校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作为学院负责人、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研究所所长,他倍感责任重大。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务之急是要打好根基,即明确专业定位和突出规范化的建设。
电子商务、金融工程、财务管理等本科专业在近几年的财经类专业排名中均位居前列,属热门专业。即使在这样的专业优势中,阎应福依旧居安思危,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定期组织专题学术研讨,同尚成国、沈沛龙等专家、教授及山西财经大学的老同事探讨,和他们一起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式发展。
他坚信,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为此,他与学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从长远发展规划看,只局限于本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已不适合全球化视野下的学科发展。只有打破传统思维,突破原有的学术研究范围限制,组建学科视野宽广的高水平团队,才能做大做强师资队伍,进而推动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他引领学院积极从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乃至海外名校中引进各种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如国际会计与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这些与应用经济学形成交叉的学科人才。
心底无私天地宽,唯有真心赢信任。作为学院领导班子里最有经验的成员,阎应福将老中青几代人团结在一起,稳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共同奋进,给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动力、新气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学院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院获得了多项山西省教育厅课题,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单位,CSSCI论文数量增长均处学校前列;教学成果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书育人,传承学术路修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阎应福即使科研、行政工作再繁忙,也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履行着普通教师的职责。
“道德学问当并重,教书育人须兼行”是他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他要求教师们时刻秉承“匠人精神”——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他对于“人才”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潜心研究、踏实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意识并为其积极创造平台。他说,“对于学生的成绩我倒并不特别看重,相反我更看好道德佳、态度好、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思维品格的学生,我认为这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与学生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阎应福与他们亦师亦友,或是不苟言笑地指导,或是幽默诙谐地交谈,或是可爱可亲地沟通,近3年来,他先后为校、院学生作学术报告10余场,生动、形象的报告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对于师德师风,他如此看重责任;对于教书育人,闫院长同样认为任重道远。
因袭传承,让感恩成为习惯
“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科院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这是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给予的新机遇。”在采访中,阎应福多次说到这句话。
的确,他头上有着太多诱人的光环。但是,他认为,荣誉不仅仅属于个人。首先,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他说,这些让他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承载的信任和期望。
带着感恩的心,阎应福知道,人生苦短,只有更加努力,不断前行,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培养他的学校的前辈,对得起他的同事与团队,同时,也才能对得起他的亲人。
相较于事业上的富足,他的生活显得异常单调。对于家庭,他更有着太多的遗憾和愧疚。出于工作与事业的需要,他和妻子一直奋战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他长年忙于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美国看望女儿,更谈不上照顾,只能通过电话给女儿一些鼓励。对亲人,他只有无奈和欠疚,还有那些默默思念之苦。
但是,对于献身科院的民办教育事业,他义无反顾,为一届届学生传授知识是他永久的动力。阎应福说,如果能够重生一次,他仍然这样选择人生——做科学的登山者,向着巅峰前进,生命不息,攀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