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年过半百不放余生

时间:2022-03-01     来源:     阅读0

兴航周语/第53篇
      2月28日/星期一


       很多年过半百者感慨良多,多是说五十岁了,走过人生上半场,酸甜苦辣都已尝过,风风雨雨都曾经过,余生决定放过自己。多一些时间休闲自在,喝喝茶、健健身,让自己更舒服,享受生活。对此,笔者可以理解,但着实不敢苟同。我认为,虽然半生已过,但并不意味着余生就应该放过自己;相反,余生有限,来日可数,理应有所作为,其实也大有可为。
       按照传统的看法,五十岁意味着很多失去,意味着很多结束,这个年龄也常常被设定为选人用人之年龄条件的上限。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马上就要到这个年龄的人来讲,五十岁确实有些让人胆战心惊。古往今来,感叹“年过半百不称意”、“一事无成百不堪”大有人在,实在是多忧了。孔圣人曾说,“五十而知天命”。在我看来,年过半百的“知天命”实乃“知使命”:人到五十,大抵就知道了哪些是自己该做的、能做的,要怎么做,要更认真地去干大事,而非去轻易地“放过”自己。
       五十岁,无论工作、生活,都是心智比较成熟的年龄,正是人生收获的季节,历经岁月沉淀、风雨洗礼,五十岁人的智识、经历、经验已然成为宝贵的财富。《礼记》中记载,男子五十才可“服官政”,即参与国家政事,恐怕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此时虽然“黄土埋了半截”,但一个人看问题会越来越通透,经验是高质量的,思想是高热量的,正所谓“夕阳无限好”,正宜积极发挥、合理利用、增创价值,孔子周游列国、讲学传教、著书立说多是在五十岁之后完成的,如若他当初年过半百便轻易地“放过”自己,《论语》无从问世,不知有多少历史要被改写。
       俗话说:少不辞力,老不辞心。上了年纪的人,理应把积攒半生的经验传给后人,不遗余力地奉献精神产品。所以不要惜心,也不要惜力,培养后代、造福子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对于年轻一辈,我们要主动搞好传帮带,发挥余热,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把好方法、好传统留下来,对后人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顶梁柱、接班人。承上启下,责在我辈,利在千秋,更何况也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健康。
       仔细想想,人这一生能给社会做多大贡献呢?如果一早就随意放过自己,吃吃喝喝,走走看看,又有多大意义?古人一直将“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作为今人,我们不妨拿这把尺子量量自己,看看是否到了可以“放过”自己的地步。有人或许会问:五十岁以后还可以从头再来吗?答案是当然。据《史记》记载,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大器晚成。刘邦年近五十才开始起义大业,最终战胜群雄,荡平天下,成一代霸业。跨越近现当代的大家周有光先生,五十岁改行,由经济转向文字研究,先为“汉语拼音之父”,后成语言文字学家。对于有志者,年龄从未成为他们“放过”自己的理由,如果放过了自己,才可能是悔不当初矣。
       百年才过半,万事尚可期。生命短暂不能无限延长,但生命的内容没有数字限制,只要我们心中还有一把熊熊之火在燃烧,就有无限的可能,就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退一步讲,终点就在不远处,难道不应该冲刺一下吗?愿你我都能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度过,怀着生命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快马加鞭,马不停蹄,朝着下一个目标向前去。

       吾愿与同在奋进路上的过半百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