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双师型教师
兴航周语/第73篇 7月18日/星期一
何谓“双师型”教师?即不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还拥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师,又指“双职称”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双师型”教师的打造不仅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又可促进教师打破知识壁垒,激发教师多样化发展,对于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来讲其意义重大。
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较早,政府有关部门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及具体举措,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众多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标准模糊、数量缺乏、培养体系不健全、企业参与不深入、教师个体发展意识不强等,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对此,我提几点建议与大家共飨:
一、明确认定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当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有“双职称”“双能力”和“双证书”等多种不同的解读,我以为类似表述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上还需推敲。形成共识的提法为:讲师+工程师(中级以上),各院校应以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的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与本校相匹配的认定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必须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高校称职与社会技术技能职称相结合,让教师选择好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
二、深化校企合作。针对年轻教师培养速度慢的问题,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增进双方交流,共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制定出详细的培养方案、目标和计划,提升培养力度。比如,高校应主动为教师引进相关讲座培训和资格证书培训,让教师节省自行对接企业的时间成本;积极寻求校企共建方向,开发合作项目,促进校企双赢,形成良性循环;结合产业需求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使教师有足够的机会真正进入到实践当中,并能结合教学需要对岗位进行完整体验;聘请企业一线的资深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进课堂,示范实践教学等等。
三、政府积极助推。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各大高校,企业的营利性特征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参与相对较少,校企缺少长期深入的合作。如果缺失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与经费保障,仅仅依靠高校和企业,很难形成长久有效的合作关系。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角色与职责,形成共建机制;同时要提供经费保障,一则缓解高校培养经费的紧缺,二则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可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区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利益补偿、税费减免等。
四、完善考核评价。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加速器。基于“双师型”教师的跨界属性,可考虑建立由院校、行业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等多元评价主体构成的评价考核体系。围绕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设计包括师德师风、技术技能、企业实践、教学实绩、技术研发、教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考评指标,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任务,按指标进行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构建起正向、有效的考评机制。
五、做好教师激励。如果一味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又要承担起外出实践的任务,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是很难达成目标的。作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者,高校要从教师的利益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激励制度,如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岗位晋升和访学深造等。如此,不仅能调动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有效推进院校的顺利转型。需要注意的是,激励制度要尽量细化,以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也可作为教师绩效工资的组成。
综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高校一方的独角戏,也需要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协同共建。打造一批理论与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如何将这一步走好、走稳、走实,仍将是我们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研究、深入探索与不断实践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