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小发明小创造” | 让创新文化在科院蔚然成风
【编者按】科院融媒体官微平台11月16日的新闻报道《宋兴航校长倡导科院学子积极投身于小发明小创造,让创新精神在科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起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回应。为将“小发明小创造”落细落实、见行见效,让创新文化在科院蔚然成风。党委宣传部向全校师生发出诚挚邀请,提笔撰写文章或躬身指导学生,为“小发明小创造”摇旗呐喊,让“小发明小创造”成为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名片,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质量监测科负责人张锋兵老师,听他结合自身工作,一论“小发明小创造”《让创新文化在科院蔚然成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期待各位师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创新文化”深度融入学校的发展基因,全力助推学生成人成才;让“创新文化”成为我校的靓丽品牌。
当前,三晋大地掀起了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科院广大师生以青春姿态与时代担当相结合,将科技智慧与三创教育实践相融合,助推全校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落地生根,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发展、新突破。11月15日,我校校长、三创学院院长宋兴航教授走进三创大讲堂,一场《让小发明小创造唱响应用科院》的精彩讲座,从内涵阐释到制度措施都做了全新的部署,激发了科院师生创新实践,投身小发明、小创造的信心和动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高校要自觉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担当,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深度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
“我校作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建设高校,在加强基础研究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责无旁贷,理应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宋兴航校长在讲座中再次明确了学校新时期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方向。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创新的意识、创造的能力、创业的目标”的三创教育理念为指引,以“1+1实验班”“三创学院”“兴航众创孵化基地”等为平台,催生一大批小发明、小创造项目落地,为突出培养“实基础、重应用、强素质、能创新”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路径参考和实践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了三个“第一”,这无疑为我们持续开展三创教育,倡导小发明、小创造在科院蔚然成风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创新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将每年的11月15日确定为“科技文化艺术节”,成为新时期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所高校有了文化,就能形成深厚的文明底蕴;有了科技发明,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有了艺术特色,就会形成多才多艺的灵动精神。
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径。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持续深化课程育人功能,建立完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着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优化结构、突出实践与能力,注重创新,实现通识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校以三创教育为引领,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创新搭建“赛教融合”“项目训练”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科研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完备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检验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科技文化艺术节的确立,我校也将围绕教师、学生和科普工作人员探索建立完善一系列评价激励机制。针对那些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学校将在立项初期、研发中期、成果落地后,分别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同时,对成果转化成功的研发团队和个人进行专项奖励,逐步强化正面引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创新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再出发,这是科院走向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又一次远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三创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新时代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校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以办好科院首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勇于创新实践,尽展青春风采。到那时,再看科院,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到那时,勤学善思、创新实践、享受创造的育人文化将在科院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