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生最喜爱的“四有”好老师——美术学院 杨云
杨云,女,汉族,1989年9月生,民盟盟员,美术学院书法系专业教师。2017年硕士毕业,2018年就职我校。主授课程《刻字》、《硬笔书法》、《行书临摹》等。在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时刻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且努力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工作中,积极探索,积极团结同事,不断加强职责意识与团队精神,且努力将《刻字》课程建设为一流课程。获得专类奖项 7次;专利一项;2021年获得“爱岗敬业”演讲比赛二等奖;发表论文5篇;立项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指导学生获得刻字比赛省级以上奖项 37人次;以《刻字》课程为主,经过不断探索,完善了一流课程建设。
一、要点一:
1、针对《刻字》课程建设与讲授,2次自费外出学习。
第一次是2019年。在《书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经专家论证之后,教研室决定开设《刻字》课程。该课程艺术涵盖面较广,专业要求较高,既要有对书法、设计、色彩、雕塑、版画等综合艺术元素的驾驭能力,又考验作为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完善能力,当时该课程在全国书法学专业内开设的数量屈指可数,可见其难度系数有多高。2019年初,在教研室主任赵永恒老师的鼓励与推荐下,由我担任该课程组的负责人,这既是压力,又是挑战,还是机遇。因为要接下这项任务,就需要外出培训、学习,还得完成该课程的科学建设与技术完善、专业讲授。作为女性教师,困难在于,外出学习需要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家人自然不愿意让我外出,孩子还小,需要每日照顾,父母已老,需要时常陪伴。所以家人更建议我放弃这门课程,换一个相对轻松,相对“好教”的课程来代。人之常情,我理解她们。但我知道,《刻字》课程更需要我,我应该充实自己,挑战自己,应该不断顺应书法学专业的发展规律,不能总是“吃老本”,那样必将被淘汰。所以,在经过与家人几轮的沟通,家人也在我于情于理的“游说”下,终于同意我利用暑假时间,外出学习与培训。并且妈妈还“资助”了八千元,作为家人支持的实际举措,这让我十分感动。外出学习《刻字》,是对女教师“形象”的一次挑战。女性爱美的天性,使得大部分女教师对《刻字》敬而远之。毕竟,手拿锤子、刀子的“木匠”形象,不是那么让人好接受。我也曾问过自己,是不是以后就敢于树立这个“木匠”的形象了?这个心理关,确实难过去。我曾“旁敲侧击”地问赵老师:“是不是选个男老师去负责这门课程更合适?女教师毕竟有诸多不便。”他回答说:“没有什么比创作和劳动形象更美好的了。”我瞬间释然。外出学习,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与技术,这是对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在这方面,我请教了相关的老师,提前做了足够的功课,将时间分配、技法与理论糅合等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这样一来,心里就有底了。外出学习,特别是专业性极强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在家人的支持与自己的努力下,最终得以解决。尽管数目不小,但出于对这门课程的热爱,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外出学习。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我于2019年暑假期间,外出学习(山东)两个月时间,将学习内容、学习所得,经过课程组讨论与教研之后,正式应用于教学当中。这对我自己的成长与学习,心理与行动,教学与实践,都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外出学习是2022年5月-7月,通过努力申报,有幸成为“【书刻艺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传承千年甲骨·刻古铭今』书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的一员。地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有了2019年外出的经验,这次外出就省了很多心理的、家庭的问题,一心只考虑学习。学习的主要目标体现在: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个申请成功、参与此项目培训的教师,在庆幸的同时,也深知机会来之不易,能和国内顶尖的专业人才一起交流学习,需要端正态度,加倍努力。除了具体专业技法以外,还要注意哪些知识是可以融入课堂的,现代刻字的发展规律如何把握,如何与传统刻字进行有效的链接与融合,如何改良授课方式、手段等等教学性的问题,带着问题来探讨与认知,可以将《刻字》课程建设相关内容落在实处,学以致用。与开设《刻字》课程的各高校教师建立联系,保证交流通畅;明确各种刻字比赛的主要方式与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赛。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与培训结束后,我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目标与任务,并且向教研室、课程组做了详细汇报,交流了相关经验,使得《刻字》课程不管是从教学方法还是创作手段,都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探索模式,巩固了原有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创作的表现空间。为学生参展、布展,为创建一流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要点二: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义务授课、免费辅导。创作一件作品要很多层次、手法、时间,所以有同学提出课余时间来完成更多作品。我主动联系一些有需要的同学,从本学期初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工作室进行了义务的、免费的辅导,使学生能够在我的指导下,熟练程序、提高技法、鼓舞士气,完成更多的、更好的作品。
《刻字》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能在校内外各种展览、比赛中崭露头角,归根到底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作为其中主要成员与具体实施者,倍感欣慰。但我知道,要想继续进步,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与创新。科院工作四年来,是《刻字》和《硬笔书法》、《行书临摹》、《隶书临摹》等课程的讲授,构成了我工作的主体架构。我在一锤一刀、一笔一画中成长着,也幸福着。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内涵,我想,距离称得上“好老师”就更近了一步。而这个,恰恰是对一名如我一样的,广大的、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最朴素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