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为大先生
兴航周语/总166篇 5月6日/星期一
在我国,“先生”一词是对德高望重者和学识渊博者的尊称,强调的是一种修为、一种精神和一份崇敬。《礼记》中就已将老师称作“先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师者的敬意与崇拜。再看“大”字,则是师者目光远大、顶天立地,呕心沥血育英才之博大。“先生”冠之以“大”,突出了为人师者所需要的境界和风范。由教书匠成为大先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需要跨越的一道门槛。如何成为大先生,笔者有五点心得体会,以飨来者。
一、大先生需有大格局。先生之“大”,不在于学校之大,也不在于职称之高,而首在格局。“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担当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必须心怀“国之大者”,于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抱以深刻洞见及满腔热忱,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了然于胸。今天,全国各级各类学校2.9亿多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1800多万教师则是打造这支“理想群体”的筑梦人。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师不仅应心怀如此境界,更要培养学生去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和国家重任。
二、大先生需有大学问。广博深厚的学识是成为大先生的基础,正如“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无扎实学识,难当师之大任。如今我们正逢信息大爆炸时代,身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通用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瞄准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之需求,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唯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眼界之小、学问之浅,才不会自以为是、自大自满,才能让学问不断长进、不断突破,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厚度。大先生除了是循循善诱的导师,也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学生,是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大先生需有大弟子。在我看来,“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即“高徒出名师”。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得知获奖的第一时间,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物理老师吴大猷。杨振宁致信吴大猷:“大猷师: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也为老师赢得了无上荣誉。能够培养出真正为国为民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是一位大先生的标志之一。
四、大先生需有大气度。身为教师,应以生为本,需拥有宽广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要懂得好的教育是宽容的,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体谅学生,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容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过失,从而真正做到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大气和大爱,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才能拥有责任与动力,才会从教育的最高境界去思考教育,从每个学生漫长一生的发展着眼去做教育,去研究和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转化学生的不足,使其不断发展、进步和成长,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五、大先生需有大作为。大先生一定不是坐而论道者,而是知行合一者。从孔子、韩愈、朱熹,到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莫不如是。近年来,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更是用行动践行了什么是大先生。从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的张桂梅,到用毕生精力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誓言的黄大年;从扎根深山、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李保国,到用扁担把上百斤课本挑过大山的张玉滚……其坚守与奉献,展现的是新时代大先生的高尚品质与责任担当,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大先生的标杆,为我们见贤思齐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大先生称道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标高、一种精神风貌,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效仿的榜样和典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知行合一的成长过程,从新手教师到熟练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从好老师到大先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愿我们能够时刻以大先生的要求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将其贯穿于教育环节的每个神经末梢,贯穿于每一个平凡岗位和日常工作中,向着大先生的坐标努力前行、永不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