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2019-2020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录
1. 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进 马工程 教材统一使用工作 11
4. 以 “1+1”实验班为抓手,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 17
3. 强化 “双创” 实践平台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19
一 、坚持 “以本为本”, 突出 “三点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 29
二 、坚持用 “三创” 精神育人,形成 “ 1+1 ”双创拔尖人才培养 育人品牌 29
学校基本情况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创建于 1991年, 2001年成为山西省第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2014年经 国家 教育部批准,成为 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传承艺术学,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 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倡导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是一所融入现代教育理念的普通高校。学校地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园,南 接太原潇河现代产业园,北邻太原教育园区,周围高校林立,高新企业环抱,交通发达,是未来地铁、磁悬浮交通枢纽的连接地,发展前景美好。
学校共有 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2.24万㎡,总建筑面积为32.86万㎡,学校有党政单位22个,教学科研单位10个。现设有建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政部八院两部,设有本科专业31个,基本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三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961人,全校教职工871人,其中专任教师612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18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0.56 %;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45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74.67 %。
建校 29年来,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方针,以“追求应用型与学术性融合、致力于专业与产业链接轨”为核心理念,始终 坚持 以 “专家治校 、 名师执教 ”为立校之本 , 先后为社会输送了 6万 余名各类合格 优秀 人才。学校奉行 “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步履科学规范的全新教育,为山西民 办 教育带路、闯关,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书写了民办教育的壮丽篇章 。
学校是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先后荣获 “ 中华职教社 黄炎培优秀高校 ” “ 中 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 ”“山西省科教兴晋先进单位”,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学科建设高校、山西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等 称号,连续 四 年 荣获 “山西省大学生互联网+ 创新创业 大赛 ”一等奖 6项。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嘉奖。 2018年1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立了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这为学校的转型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校将成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人才供应链、蓄水池,努力打造成综改示范区的黄埔军校,直接服务于转型综改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第 一 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办学宗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坚持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 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 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 , 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 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传承艺术学,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院校。
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重点服务山西地方经济建设。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产业、新形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广泛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接产业链、创新链, 设置 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 设有 建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8 个全日制本科教学 单位 。 学校 现有本科专业 31 个 ( 见表 1 ) ,涵盖 5 大学科门类, 拥有 1个优势学科、3 个省 级重点专业、 7 个校级重点专业 , 为学校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见图 1。
序号 | 学科门类 | 专业大类 | 专业名称 | 设置时间 |
1 | 工学 | 土木类 | 土木工程 | 2014年 |
2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14年 |
3 | 工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造价 | 2014年 |
4 | 工学 | 建筑类 | 风景园林 | 2015年 |
5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 | 2016年 |
6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2017年 |
7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机器人工程 | 2018年 |
8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信工程及管理 | 2019年 |
9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2017年 |
10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2018年 |
11 | 工学 | 机械类 | 汽车服务工程 | 2015年 |
12 | 工学 | 电气类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 2018年 |
13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 | 2014年 |
14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物流管理 | 2014年 |
15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酒店管理 | 2014年 |
16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市场营销 | 2016年 |
17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电子商务 | 2015年 |
18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财务管理 | 2016年 |
19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审计学 | 2017年 |
20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审计 | 2019年 |
21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文化产业管理 | 2019年 |
22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2019年 |
23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 | 2014年 |
24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书法学 | 2016年 |
25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数字媒体艺术 | 2018年 |
26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音乐表演 | 2015年 |
27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舞蹈表演 | 2017年 |
28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2015年 |
29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广播电视编导 | 2017年 |
30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金融工程 | 2016年 |
31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学前教育 | 2017年 |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9-2020学年本科在校生11394人(含一年级3621人,二年级3104人,三年级2619人,四年级2050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4961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5.76% (见表 2) 。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本科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随着学校的发展也逐年增加。
表 2 2020年9月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本科生数 | 专科生数 | 全日制在校生数 | 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 ) |
12831 | 2130 | 14961 | 85.76 |
四、本科生源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 13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9个,文科招生省份12个。 招生计划(含专升本) 4645人,其中从各省录取情况看,大部分省份生源数量较充足 , 一志愿档案投满, 质量较高。随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招生面逐渐扩大,生源含普通类高考、对口升学、专升本等多种类型。目前本省生源占招生总计划的 91%,另外还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甘肃、山东、江苏、广东、河南、四川、陕西、江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省外招生计划422人,实际录取本科生422人,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本科生394人,报到率为93.36%。本科实际录取数(含专升本)4145人,实际报到数38 43 人 , 招收本省学生 3723 人。 实际录取率为 100.00 %,实际报到率为 92.71 %。 从各专业录取情况看,今年我校共招录 3 0个本科 专业,其中 , 2B批次两个专业为土木工程与金融工程,其余为2C批次。 工程管理、电子商务、汽车服务工程、交通工程、机器人工程、工程审计、电信工程及管理等 7个专业报到率达到100%。
表 3 生源情况
省份 | 批次 | 录取数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0 | 0 | 24 | 0.0 | 0.0 | 0.0 | 0.00 | 0.00 | 0.00 |
河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21 | 10 | 0 | 465.0 | 415.0 | 0.0 | 22.10 | 45.20 | 0.00 |
江苏省 | 提前批招生 | 0 | 0 | 32 | 0.0 | 0.0 | 0.0 | 0.00 | 0.00 | 0.00 |
江苏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3 | 0 | 0 | 284.0 | 0.0 | 0.0 | 12.50 | 0.00 | 0.00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6 | 6 | 0 | 430.0 | 410.0 | 0.0 | 44.73 | 46.50 | 0.00 |
山东省 | 提前批招生 | 0 | 0 | 115 | 0.0 | 0.0 | 0.0 | 0.00 | 0.00 | 0.00 |
山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0 | 0 | 39 | 0.0 | 0.0 | 449.0 | 0.00 | 0.00 | 19.38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6 | 10 | 0 | 488.0 | 463.0 | 0.0 | 8.24 | 11.10 | 0.00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37 | 13 | 0 | 465.0 | 418.0 | 0.0 | 4.56 | 16.22 | 0.00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6 | 4 | 0 | 437.0 | 333.0 | 0.0 | 4.85 | 10.00 | 0.00 |
甘肃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5 | 0 | 0 | 439.0 | 0.0 | 0.0 | 3.85 | 0.00 | 0.00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1 | 4 | 0 | 405.0 | 350.0 | 0.0 | 44.95 | 44.10 | 0.00 |
黑龙江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23 | 12 | 0 | 356.0 | 301.0 | 0.0 | 32.15 | 59.60 | 0.00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6 | 4 | 0 | 459.0 | 443.0 | 0.0 | 6.90 | 8.35 | 0.00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5 | 0 | 0 | 371.0 | 0.0 | 0.0 | 55.85 | 0.00 | 0.00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70 | 70 | 0 | 461.0 | 429.0 | 0.0 | 3.10 | 12.30 | 0.00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997 | 605 | 891 | 400.0 | 370.0 | 0.0 | 13.03 | 20.61 | 0.00 |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机制优势,采取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双管齐下的人才队伍建设措施,着力优化结构,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数量与结构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及生师比情况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612 人、外聘教师 282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753 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0.46:1 。按折合学生数 14968.7 计算,生师比为 19.88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18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0.56 %;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45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74.67 %。
2. 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我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 “高校教师师德七条红线”,制定了学校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违规处理办法、学术行为规范、学术不端处理办法、学校权力运行以及监督管理制度、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制定了《课堂十不准》制度,签订了《师德承诺书》,进行了师德师风自纠自查活动。
开展典型树立和模范学习活动。学校在每年教师节开展教书育人典型事迹学习交流会,年末组织举办 “强师德,铸师魂”教师演讲竞赛活动、编印《关爱学生百事录》。积极开展师德讲座、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会等活动的,将师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荣获“1331工程”立德树人“好老师”1名,荣获山西省高校“师德楷模”2名,荣获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4名,荣获校级“优秀教师”40名。
3.师资培养培训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制定了年度教师培养培训计划,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首先,教师培训常态化,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形成了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长期与短期、集中培训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举办教学科研能力培训班和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开展一系列教科研讲座、沙龙、工作坊 、网络培训分会场、教科研成果推介会等活动;目前累计组织教学科研能力培训班 5期,开展岗前培训4次,校内外专题培训93次,教学科研沙龙27次,开展网络培训20余次。
其次,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一方面,组织校院两级的教师教学竞赛 4次,以教研室为单位,择优推荐教学能手开展教学观摩活动29次;选派13名优秀教师参加教育部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1名教师赴南开大学访问,派出25名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并组织了返岗学习汇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再者,实行传帮带导师制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为每位教师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09 门 ,占总课程门数的 22.76%;课程门次数为301,占开课总门次的9.26%。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8 门 ,占总课程门数的 12.11%;课程门次数为82,占开课总门次的2.52%。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0 门 ,占总课程门数的 10.44%;课程门次数为70,占开课总门次的2.15%。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67 门 ,占总课程门数的 13.99%;课程门次数为219,占开课总门次的6.74%。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0,占总课程门数的12.53%;课程门次数为205,占开课总门次的6.31%。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 45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75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60%。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1 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1 人,占比为 100 %。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 18 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 100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46 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 19.91 %。
三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在经费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始终围绕教学工作这条主线,开源节流, 确立了本科教学经费稳 步 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有效保障教学经费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大了对教学改革的专项 经费 支持,从经费 投入 上 突出了 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 2019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650.9 万元。
四 、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根据 2020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62.24 万 ㎡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 219492.34㎡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56548.09㎡ 。按全日制在校生 14961 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41.60 ( ㎡ /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4.67 ( ㎡ /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3.78 ( ㎡ /生)。 详细情况见表 4。
表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 总面积(平方米)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占地面积 | 622426.49 | 41.60 |
建筑面积 | 328602.42 | 21.96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219492.34 | 14.67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56548.09 | 3.78 |
体育馆面积 | 10617.27 | 0.71 |
运动场面积 | 39846.24 | 2.66 |
五 、图书资料及其应用情况
截至 20 20 年 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 2 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32726.09 m 2 ,阅览室座位数 2600 个。 为方便师生阅读、借阅与资料检索查询,图书馆提供了个性化借阅服务、查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人性化服务。
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110.53 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73.84 册; 2019 年图书流通量达到 36.33 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1.36 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 3.61 万篇次。
六 、教学仪器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9388.64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0.63 万元。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9042 台(套),合计总值 7102万 元,按本科在校生 12831 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5533.47 元。
七 、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校园网络经过持续建设,目前建成了主干万兆、千兆入桌面的有线全覆盖、无线部分覆盖的校园基础网络。校园网核心设备采用新华三自主国产品牌的高端设备,保证核心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宽带接入中国联通的出口,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0000 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 1300 Mbps。
2. 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学校本着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工作思路, 已建成智慧校园的基础平台并 完成电子政务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等应用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在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按照 “1331工程”和“三个调整优化”战略部署,紧密对接“六新”产业生态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 优化专业集群,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坚持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相结合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一、 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学校以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为主,先后设立了 31 个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的本科专业。学校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了《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专业规划的目标与任务。2018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晋政办发[2017]173号)文件要求,制定了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学校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以总量控制、需求导向、强化特色、动态调整为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知识创新及学科发展的需求,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办学定位,优先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新工科专业,鼓励传统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2019—2020学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机器人工程、数字媒体艺术4个专业于2019年9月开始招生,2020年学校新增电信工程及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审计、文化产业管理4个本科专业,使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省学位办的安排下对电子商务、风景园林、汽车服务工程、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5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进行了评审,全部顺利通过,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拓展新工科专业,传承艺术学专业,构建适应山西转型发展和“14个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新体系。
2020 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 5 所示 。
表 5 全校各学科 2020 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 必修课学分比例(%) | 选修课学分比例(%) |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 学科 | 必修课学分比例(%) | 选修课学分比例(%) |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
哲学 | - | - | - | 理学 | - | - | - |
经济学 | 81.99 | 18.01 | 36.66 | 工学 | 84.78 | 15.22 | 35.43 |
法学 | - | - | - | 农学 | - | - | - |
教育学 | 84.97 | 15.03 | 38.56 | 医学 | - | - | - |
文学 | - | - | - | 管理学 | 84.43 | 15.57 | 34.26 |
历史学 | - | - | - | 艺术学 | 82.68 | 17.32 | 51.15 |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专门设立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教学立项改革与建设为动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本科教学研究工作。 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 31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31 人。
近年来,各学科专业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软件工程、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分别与达内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双创基地、开展专业特色班、互派教师交流学习、顶岗实习实训等方式,实现项目合作与实践教学,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学校不断夯实基础,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截止目前,共建设有校级优势特色专业有 9个,分别是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音乐表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其中,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获批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校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注重吸收和应用最新的教科研成果,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按照重点建设和特色培育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 667 门、 3250 门次。 学校 利用 “智慧树”平台线上开设选修课程,包括四个领域:综合素养课程40门,通用能力课程42门,创新创业课程13门,成长基础课程13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学的空间。
从整体上看,学校课程设置 合理, 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班级规模适中, 本学年, 30人以下小班授课1411门次,占开设课程总门次的比例为48.97% ,本 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 6 。
表 6 本 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 公共必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专业课(%) |
30人及以下 | 1.79 | 14.08 | 18.60 |
31-60人 | 51.02 | 8.45 | 70.12 |
61-90人 | 17.89 | 9.86 | 10.07 |
90人以上 | 29.30 | 67.61 | 1.20 |
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各学院重点建设 1 项课程思政教改研究,通过重点建设树立典范,在各学院、各专业课程教学中予以推广 。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积极推进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明确课程建设责任,以音乐学院为试点推进院级教学团队试点建设工作。
学校坚持课程在教学资源中的核心地位,以 “ 优化结构、提质增量、突出特色 ” 为原则,以 “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统领,重点加强公共必修课程改革,大力推动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拓展课 等课程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 的 “ 金课 ” ;积极发展 “ 互联网 +教育 ”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按照国标和学校建设一流课程 “ 双万计划 ” 的标准, 出台了《 “金课”建设指标体系》文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标准,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思路。 探索 建立三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培育一流金课。第一级为学院一级,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利用 超星泛雅 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 “ 互联网 +” 教学模式改革,培育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第二级为学校一级,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树立典范,培育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第三级为校级精品,培育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社会服务。 Flash动画设计 、包装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和键盘即兴伴奏 4 门课程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 立项 。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在防控疫情方面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落实教育部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部署要求,依托“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学校出台相关政策,严把网课期间的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督导和考核力度,保证线上课程的正常开放。截止2020年6月底,平台共有课程数为748门,共建设网络教学班级2021个,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有363名。学校面对新冠疫情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教材建设
学校将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作为 学校课程教材建设 中的 首要 载体 , 加强教材建设工作,将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主要课程选用国优、省优和获奖教材,以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和经典教材,确保教材选用质量。
1. 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进 马工程 教材统一使用工作
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下简称马工程)教材统一使用的要求,及时传达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 马工程教材使用的重要意义及最新出版信息。明确要求 将《讲义》作为全校师生必备必修教材 ,符合选用马工程教材的课程必须选用马工程教材 。 2019-2020学年共有17门课程使用15种马工程教材。
2. 严格教材选用制度,确保教材选用质量
对照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修订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教材选用标准和程序,坚持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的原则。即:选用教材必须经过审核;优先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选用的教材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便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实事求是 、 客观公正 、 严肃选用纪律和程序,严禁违规操作。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有问题的,内容陈旧、低水平重复、简单拼凑的教材,坚决不得选用。实行选用教材三级审核的制度,即:由任课教师提选教材、系(教研室)审查教材、二级学院(部)审核教材、学校最终审定教材,确保优秀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3. 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推动教材建设
在以选为主,主要使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坚持高质量、适宜教学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围绕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教材建设工作。 学年内教师主编参编教材 4种。
四、 教学改革
贯彻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 在积极探索高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以质量提升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凝练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将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继续 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通过组织教学竞赛、教学观摩课等活动,引导教师互相观摩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 践行 “两个维护”,办好新时代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强调最多的是学校思政课建设。 学校坚持 正确办学方向, 积极贯彻落实并 践行 “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 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各项要求在教育领域落实落细。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通知》要求,学校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融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骨干教师 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 常规培训必修内容,邀请思政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集中研讨,交流学习心得、撰写学习体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把握精神实质 ; 及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学校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用好《讲义》教材,融入 “形势与政策”课,深入讲解、系统掌握。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修课 ,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清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学时分配上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占全部学时的 1/2。 另外,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 , 在教学中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建设最新论述加入课堂教学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中。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梳理所授课过程中的 “思政元素”。挖掘知识点、技能点与时政结合的要素,讲好中国故事,因材施教,合理嵌入育人要素, 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学校积极探索并推进 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 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精心开展课程教学。对课程组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 教师鼓励学生团队式学习, 实行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 启发式 等形式灵活、气氛融洽的教学模式, 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 spoc、慕课等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对分式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方式,尝 实现学生从 “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教师发展中心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专题培训 3场,鼓励教师用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建设。
4.重视教改教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始终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设立专项科研经费,资助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学校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学校修订和完善了 “成果导向”的系列管理办法, 并设立专项经费 150万元, 用于资助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工作。 本学年我 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有 18项,建设经费 1 6万元。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2项,建设经费11.00万元。
精心组建课程团队。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围绕每门课程建立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乐于教学且至少由 3人组成的教学团队。从教材、教案、课件、试题库、网络教学等多方面推进教学研究。
5.实施因材施教,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我校艺术类和非艺术类本科英语基础差异性较大,教学目标和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故从 2017年起, 根据英语教学程度不同, 对全校大学英语课程采取艺术与非艺术类分级教学,以期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应用考核
实行综合考核。强化过程管理和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报告等多形式,平时测试、作业测评、社会实践等多阶段,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多类型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的 40%左右。本学年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多门课程采用项目制作,上机演练,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方式,侧重考察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灵活性、综合性、提高性的题目,实施 效果较好。
五、实践教学
1.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着力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逐步强化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了继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实验指导教师优化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未来将陆续打造优质、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服务优质的实践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 241 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 11 门 。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 20 人,具有高级职称 3 人,所占比例为 15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3 人,所占比例为 15 %。
为了促进实验(实训)教学规范有序,学校完善了《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课堂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以及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实施细则和工作条例,为实验(实训)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条件保障,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2.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企业社会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自 2014年升本以来,坚持“学”是核心,“研”是纽带,“产”是抓手,提出“双百双轨”校企协同育人工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致力于打造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校软件工程、财务管理、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分别与达内教育集团开展合作授课、实习实训指导、合作就业等产学研教育。积极开发校企实习基地的同时,丰富双方合作模式和合作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本科教学改革奠定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强化理论与实践相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进一步规范实习教学工作管理,不断提高实习质量,学校制定《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实习教学安排,完善实习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校选派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与实习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并且在实习基地选聘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校外导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的理解与应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在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2019-2020学年度,教务处与就业处按照就地就近、相对稳定、节省经费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符合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要求的单位为校企实习基地。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4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2895人次。
3.明确质量标准, 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 规范过程管理 。 通过制定《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毕业设计(论文) 管理办法》和各二级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课题遴选、开题、研究、撰写、中期检查、结题、答辩评审、成绩评定、学术行为不端检测、优秀毕业论文评定等关键环节做出具体要求,通过知网等论文 检测 系统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学术行为不端检测,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严格把控选题 。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 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紧密结合生 产和社会实际,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合理确定 毕业设计(论文) 的难度和工作量,将其控制在给定时间内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范围内。 2020届学生完成2214篇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
本学年共提供了 2805 个选题供学生选做 毕业设计(论文) 。我校共有 178 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 20.22 %,学校还聘请了 88 位外 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 8.65 人。 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面负责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各阶段活动的开展,并及时进行检查监控,提高 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
严格审查质量。学校高度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在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学校要求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每周不少于 4学时的指导,并按要求填写指导记录。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了 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标准,同时要求强化指导教师、专业、院(部)和教务处进行抽查。
4. 以赛促学,积极开展学科竞赛
学校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学科竞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每年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本学年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等竞赛活动。学年内学科竞赛获奖项目 11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08项;文艺、体育竞赛项目获奖总数17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69项,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人数347人,创新创业大赛共计182人次获奖,其中荣获中华职教社创业创业大赛金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0项,优秀奖23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国家级竞赛组织奖。
5. 重视社会实践,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必要途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 6学分。学校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配备指导教师。
学生利用寒暑假在课余时间走入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创业实践、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将 “互联网+”红旅项目根植到基层实践活动中去,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形成实践论文。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安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六、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牢固树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理念, 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本科教 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继续 以全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特色项目 ——“1+1”实验班为平台,会同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激活创新活力和动力,培育师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组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科研活动项目团队,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探索。
1.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双创 课程体系
一是在新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不低于 2 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 建设,丰富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10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5门。 三是举办大 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班和大学生创办企业培训班。学校连续 五 年被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评为创业培训 “优秀”定点机构。 学年内 开展创业意识培训( GYB)四期,报名2293人,合格2270人,合格率98.9%;参加创办企业培训6 期,8个班,报名240人,合格236人,合格率98.3%。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 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一是 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创新 创业导师等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 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5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2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44人 ; 二是加 强教师培训。每年不定期聘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优 秀校友,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讲座, 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14场次,至今有103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
3. 集中优势教育资源, 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以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组建就业创业协会,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依托山西兴航创业众创空间,集中优势教育资源,集创新创业思维培育、创业孵化、升学助力于一体,探索应用型高校服务学生、服务地方、服务经济发展新路径。
作为省级众创空间, “山西兴航创业众创空间”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创新综合服务型众创空间。现有2905平方米物理空间,服务在校生及近几年的毕业生和周边社区20000余人。目前,设立工位100余个,创业导师2 8 人,导师开展服务 300余次,聚集创客300余人,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大学生创业园入驻初创企业20余家,入驻率已达100%,创业项目获得省级奖项10项、市级奖项20项。园区长期为入驻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4. 以 “1+1 ”实验班为抓手,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
以 “1+1”实验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阵地,开展创业培训项目14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18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28.98万元。学年内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立项 21项,校级立项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结题 21项,校级结题19项。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共计40余项,斩获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9项,优秀奖20 项,在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金奖 1项,省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3个优秀奖。 实验班荣获 “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劳动奖”,学校 荣获 山西省创新创业先进单位、竞赛 优秀组织奖和国家级竞赛组织奖。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我校秉承 “追求应用型与学术性融合,致力于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本 、 德育为先 、 能力为重 、 全面发展 ”为人才培养原则,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初步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指的是坚持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和三创能力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两个体系”指的是构建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与 “ 三创 ” 教学培养体系,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 “三个平台”指的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学校在强化基础理论教育的前提下,在人才培养思路的构建中,脉络清晰,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一、 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为更好地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学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 借鉴 OBE教学理论, 广泛开展国内外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吸纳企事业单位人员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基础上,确保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根据专业发展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类型,明确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培养目标,其描述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能够准确表达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 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
以 工程管理 专业为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预期毕业 5年左右达到具备建筑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职业素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 、 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公司等领域较好地从事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咨询及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有能力参与工程管理等工作,能够独立或团队合作解决建筑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施工中自觉重视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建筑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制定了明确、并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为了更好地与课程衔接,便于进行课程达成度分析与评价,工程管理专业对毕业要求进行了合理的分解,从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各项毕业要求分解为不同的指标点。然后根据指标点反向设计,重构课程体系,确定了支撑各指标点的能力课程矩阵,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有效的支撑。
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情况
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遵循“国标”专业类要求、专业认证标准, 结合学校服务面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创新驱动、人才优先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 离不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立足行业、服务 三晋 、面向全国的服务方向,围绕 山西省转型发展 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是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四是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依据学校目标定位,建立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实现矩阵,保证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巩固和发展 优势特色专业 ,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体现了学校创建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的要求,与办学特色相一致,与办学目标定位相符合。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了 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2019年,根据教育厅要求,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对接,对2018版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 补充 完善,初步构建起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较为充分地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 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1. 以产出为导向,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各专业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产出导向为教育理念,认真分析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各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并在充分总结 “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具有针对性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含毕业生)意见,并组织各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等,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产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对社会要求、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制定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将目标进行分解,层层递进。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保证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依托 “智慧树” “ 超星学习通 ” 等网络平台引进公共通识课程 供 学生进行选修,并在校内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分类型、分方向培养。在修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并设定不同的拓展方向,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 21.52 门,其中公共课 7.81 门,专业课 13.71 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 2415.19 ,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 1636.48 、 771.58。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毕业总学分,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校内每学年组织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并要求各专业的技能大赛与国赛对接,推荐优秀团队参加省赛和国赛。
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知信行合一为导向,着重从实践教学、文化融入、网络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学术支撑五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互补共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 “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四、 学风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坚持 “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校院二级学生工作管理规定》,成立了校风、学风建设督管工作组。通过开展以课堂监管促学风、教风促学风、考风促学风、管理促学风、典型引路促学风、思想教育促学风等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严格实施系列管理制度,在全校掀起了学风建设高潮,促进学校建立良性的学风建设机制,形成了优良的学习氛围。
1 .思想教育促学风
学校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切实贯彻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于 2016年底成立了青马社,并配备了指导教师,着力培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青马社依托校内外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情景教学、排演话剧等多种方式,培育出了一大批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素质较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两任团支书都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光荣的援疆公务员,第三任团支书也将立志2021年毕业后踏上援疆之路。
学校多年来实施 “5+5”工程,在新生中开设五堂大课:新生军训、迎新文艺演出、“我的未来不是梦”演讲比赛、专业剖析、校长讲座“一五”工程;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求知强能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创精神培养教育、一专多能和就业创业培养教育“二五”工程。“5+5”工程的实施在学风建设方面收到良好的成效。
充分利用辅导员周日晚讲评,利用校园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让学生自觉养成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的好习惯。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独立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
在未来, 学 校将继续以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学风建设”四个方面来引领青年学生骨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创新实践,坚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精神,紧跟新时代、展现新气象,为培养时刻为党的事业冲锋陷阵的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2. 课堂监管促学风
加大课堂督查力度,开展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院部走课看课活动,量化走课看课任务,随机检查教师学生上课情况,校领导集体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本科教学现状。利用监控设备进行教学检查活动,查看学生出勤、课堂纪律、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课堂教学等情况,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研讨。
3. 严肃教风促学风
学校开展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大赛、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培训和系列教学示范课等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师德师风、教风建设等系列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良好教风。校院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及各院部督导专家定期参与各院部部教研活动,共同研讨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等问题。
4. 严抓考风促学风
学校开展了相关部门联合巡查考场活动、诚信考试教育和考风考纪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了公共课程过程性考核研讨及试点工作,科学设置评价依据,合理制定计算方法, 严格 过程性考核成绩,以考辅教、以考促学,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严肃了考试违纪处理及处理结果公开发布,同时加强了预防考试作弊设施建设工作,如在教室内安装了手机信号屏蔽器。
5. 严格管理促学风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为学风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加强考勤,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课堂秩序管理,提高学生上课效率,规范学生课堂、 提倡学生 早晚自习,提高 上课 出勤率,培养优良学风。针对晚归或夜不归宿、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带早餐进教室等现象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加强 开展 对学生的学业警示教育,对学籍异动、厌学、沉迷网络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对经常出现旷课等违纪现象的学生,适时进行交心谈心、批评教育,在学生达到处分条件前给学生以提醒和警示。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学生在校表现告知制度,形成学校、家庭合力育人的氛围。
6. 典型引路促学风
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学校以各类评先评优和综合素质测评为契机,大力宣传学生集体和个人的先进典型和突出事迹,积极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学生成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开展了《学习标兵走进你》《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等宣讲活动, 2014年我校升本,2018年第一届毕业生,虽然学校升本时间不长,但涌现出一批学习的标兵,有的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有的响应国家号召,到边远地区援藏,有的考上公务员等。通过宣讲,号召广大学生崇尚榜样力量,提高自控能力,弘扬奋斗精神,勤奋学习,积极实践,使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7 .丰富活动促学风
学校 一直传承并开展四个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校园文化节。 3月“春之风”校园文化节;5月“迎校庆”校园文化节;9月“迎新生”校园文化节;“一二·九”歌咏比赛校园文化节。以课间操为契机每月开展一次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红色火种播进同学心中,打好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同时学校多年校团委、各学院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学风建设。 2019年,学校科技类社团、文艺类社团、人文社会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创新创业类社团及其他学生社团共有103个,学生参与人数11264名, 营造了以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为积淀、学术科技文化为载体、文体艺术活动为重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和实践,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教育、增长 知识、锻炼才干,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第五部分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 “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争创一流本科教育。
一、学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情况
优先保障教学主体地位。学校 坚持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加强教学工作作为 行政 重要工作加以推进。不断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为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保驾护航。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全员服务教学 。学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财、物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有效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确保了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 机关、教辅、后勤服务部门和人员主动围绕教学中心,服务于教学工作,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 如 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设立职工之家、教师休息室,对教职工通讯、午餐等进行补助,在学习工作环境、饮食居住、交通服务、娱乐健身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政策激励教学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 “重科研、轻教学”向“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反哺教学”转变,不断加大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不断完善激励体系,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聘、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分配等方面,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对在教学质量工程、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就业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学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 优化学 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 提升了专业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坚持教育创新,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方法。 学校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有力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人才保障 和 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学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牢固确立 “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的理念,明确规定 学校校长、书记 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各教学单位院长(部主任)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教学、思政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围绕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问题组织开展大讨论 , 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 学校重要 会议议事日程。一年 来, 校领导听课 44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338学时, 校领导班子 集体 研究本科教学 12 次,内容涉及 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新举措、新思路、新方法。主要涉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公共课程改革、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及学业预警等方面内容。
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形成教学工作为中心、其他工作围绕教学工作的格局。进一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建立健全相关质量保障机制。全年通过 召开 教学工作专题会,教学工作例会 , 认真 研究 教学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完善相关教学工作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遵循教育部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增强“质量意识”,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一个目标”、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监控“三全理念”、行政领导、专家指导、两级督导“三条主线”、调研需求、制定标准、设计方案、运行实施、指导督导、评价反馈“六部循环”的闭环型“1336 ”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 。 学校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由 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改进系统、组织保障系统五部分组成 。
按照 “国标”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以学校整体办学目标和人才 培养目标为前提,重点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各环节通用质量标准建设,包括课 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建设质量标 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不断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坚持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台《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职责,形成了两级教学督 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完成了校院两级督导的选聘 工 作, 加强学院和专业一级的质量监控工作,促进质量监控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形成 “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基层教学组织是关键”的监控局面。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 23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736学时。
遵循 “以学 生为中心 、 产出导向 、 持续改进 ”的现代教育理念,强化校级督导、院级督导、 同行 (领导 ) 、学生等四个评价主体的作用,加强了院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标准 建设与考核评价指标建设。 学校 依据评价结果对教师教学质量按学年度进行奖惩,逐步建立教学质量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机制。
充分利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常 态化采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突出了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内容, 有效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常态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的建立。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 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所占比例为66.6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4人,所占比例为66.67%。
四、规范和监控日常教学运行秩序情况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运行制度和规范,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常态化监控。 严格制度执行, 保障 教学 平稳 运行。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学习,使广大师生了解掌握教学规范,增进对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解、认同并自觉执行。严格教学计划调整审批程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严格执行调停课制度,严格教学巡查制度 , 实现监控常态化,保障教学有序规范运行。
2. 加大教学检查力度,保障教学有序运行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监督与检查,对教学 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一是重点时段教学检查。如开学第一天、重大节假日后开课第一天、期末考试、重考补考等时段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教学一线, 检查了解教学运行情况,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是教学常规检查。学校一贯执行教学日常检查与随机抽查制度。以学校检查、 学院自查、督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教学检查,同 时利用教室视频监控平台系统,及时了解掌握教师上课、学生出勤及各类教学设 施保障等情况,对教学事故进行处理。三是教学专项检查。学校根据教学工作实 际,每学期组织教学督导、各院 ( 部 ) 教学管理人员对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教学课件、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等开展专项检查,确保相关环节的教学质量。
学校现有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 1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8人 。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 24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所占比例为62.50%;硕士及以上学位7人,所占比例为29.17%。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3. 加强教学监控与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价,督促教师不断增强质量意 识、加大教学精力的投入。一是督导评教。组织督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听课活动,通过督导评教信息反馈,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自我完善。 二是学生评教。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突出学生中心, 加大 学生评教成绩在课堂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 的比例 。三是同行评教。要求和鼓励教师以教研 室、课程为单位开展相互听课,从 “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 等方面,取长补短、互为促进。四是学习效果调查。通过学生考试、问卷、座谈 等方式对在校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在校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 质发展等情况。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条件改善、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更加全面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和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满意度,学校在 每学期 期末 进行一次学生评教工作,对当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程进行评价 , 为教学管理和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学年内 本科生参与评教 14916 人次 , 学生评教覆盖率为 100%, 从学生的总体评价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满意度较高。
二、 应届本科生 毕业与学位授予、 就业情况
2020届12个本科专业应毕业学生 2422 人,审核准予毕业 2414 人,毕业率为 99. 6 7%;毕业学生获得学士学位 2397 人,学士学位授予率为 99.3 % 。 截至 2020年 8 月 31 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 66.36% 。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灵活就业,占 80.27% 。升学 35 人,占 1.45% ,其中出国(境)留学 2 人,占 0.12% 。 毕业生在 山西 省就业人数占比 88.22 % 。
三、 学生 发展
2019-2020学年,在校本科生体测健康测试人数为11161,及格人数为9905,达标率为88.15%。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做好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对 2020级本科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在疫情期间对在校全体学生进行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对2020级新生进行抑郁自评筛查,同时进行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并建立新生心理健 康档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与辅导员和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建议去指定医院进行心理健康鉴别诊断,在保密原则下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在疫情期间在线开展了“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并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同伴互助群”,通过心理美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在适应环境、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调节、择业就业等方面的能力。
表 7 2019-2020学年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一览表(分年级)
年级 | 性别 | 样本数 | 优秀 | 良好 | 及格 | 不及格 | 达标率 |
2019级 | 男 | 1287 | 5 | 94 | 995 | 193 | 85.00 % |
女 | 1685 | 3 | 210 | 1360 | 112 | 93.35 % | |
合计 | 2972 | 8 | 304 | 2355 | 305 | 89.73 % | |
2018级 | 男 | 1439 | 8 | 117 | 1139 | 175 | 87.83 % |
女 | 1514 | 4 | 194 | 1223 | 93 | 93.85 % | |
合计 | 2953 | 12 | 311 | 2362 | 268 | 90.92 % | |
2017级 | 男 | 1458 | 3 | 85 | 1200 | 170 | 88.34 % |
女 | 1748 | 4 | 221 | 1446 | 77 | 95.59 % | |
合计 | 3206 | 7 | 306 | 2646 | 247 | 92.29 % | |
2016级 | 男 | 934 | 1 | 13 | 640 | 280 | 70.02 % |
女 | 1096 | 0 | 55 | 885 | 156 | 85.76 % | |
合计 | 2030 | 1 | 68 | 1525 | 436 | 78.52 % |
学生学年内学科竞赛获奖项目 11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08项;文艺、体育竞赛项目获奖总数17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69项,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人数347人,创新创业大赛共计182人次获奖,其中荣获中华职教社创业创业大赛金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0项,优秀奖23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国家级竞赛组织奖。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4篇,发表作品数7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总数1170人次。
四 、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向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 2019年毕业生(含专科)评价做了调查 。 在接受调查的 921 家用人单位中, 64 . 12 % 的单位认为我校 201 9 年 毕业生优秀,超出人才引进预期, 32 . 14 % 认为毕业生合格,符合岗位要求。
用人单位对 201 9 届毕业生各项能力满足工作需求的评价分别为 “很满意”、“满意”、“ 基本满意 ” 和 “不满意”,在很满意的能力素质中,毕业生的“ 思想道德素质 ”占比最高( 61.13 %);在满意的能力中,毕业生的“ 通用性知识 ”占比最高( 38.98 %)。
表 8 用人单位对 201 9 届毕业生各项能力满足工作需求的评价
题目\选项 | 很满意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专业知识 | 444(48.21%) | 350(38%) | 124(13.46%) | 3(0.33%) |
通用性知识 | 430(46.69%) | 359(38.98%) | 128(13.9%) | 4(0.43%) |
工具性知识 | 429(46.58%) | 332(36.05%) | 154(16.72%) | 6(0.65%) |
获取知识的能力 | 495(53.75%) | 335(36.37%) | 87(9.45%) | 4(0.43%) |
应用知识的能力 | 477(51.79%) | 331(35.94%) | 107(11.62%) | 6(0.65%) |
实践能力 | 514(55.81%) | 296(32.14%) | 107(11.62%) | 4(0.43%) |
思想道德素质 | 564(61.24%) | 283(30.73%) | 71(7.71%) | 3(0.33%) |
文化素质 | 537(58.31%) | 309(33.55%) | 73(7.93%) | 2(0.22%) |
专业素质 | 493(53.53%) | 334(36.26%) | 92(9.99%) | 2(0.22%) |
身心素质 | 532(57.76%) | 311(33.77%) | 75(8.14%) | 3(0.33%) |
敬业精神 | 563(61.13%) | 287(31.16%) | 67(7.27%) | 4(0.43%) |
进取意识 | 553(60.04%) | 289(31.38%) | 77(8.36%) | 2(0.22%) |
创新能力 | 473(51.36%) | 317(34.42%) | 128(13.9%) | 3(0.33%) |
工作业绩 | 486(52.77%) | 337(36.59%) | 96(10.42%) | 2(0.22%) |
发展潜力 | 511(55.48%) | 328(35.61%) | 77(8.36%) | 5(0.54%) |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一 、坚持 “以本为本”, 突出 “三点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行业需求,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创新和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着力强化 以 “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 为 ‘ 三个点 “,形成“提升 学生 专业创新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为 ‘一条主线’” 的 ”三点一线 ” 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特点,建立了通识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纳入到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环节,优化了课内,强化了课外,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培养方案具有了较明显的“应用型”特征。
二 、坚持用 “三创” 精神育人,形成 “ 1+1 ”双创拔尖人才培养 育人品牌
2014年,学校 创办 “1+1”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精神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迈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的一步。宋兴航校长身体力行,亲自担任实验班的总辅导员并授课。作为“一专多能、活学活用”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1+1”实验班强调应用型教学,理论指导与实践项目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用人要求。学员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对探索跨院系、跨学科和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有着较强的推广意义。
实验班 构建了 “通识教育-技能训练-兴趣选修-自由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依托于项目指引,从创新与实践两个维度加强创新意识,夯实学生的创造的能力。开展多类型能力培养课程,依托于小班教学,悉心指导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目前实验班已经选拔了 六 届学 员共计 650余 人,结业人数 400余 人 。 六 年来,实验班在双创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增强活力,创新培养基本修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双创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成绩显著。近三年,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62项,校级立项29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41项。以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平台为载体,积极推进竞赛活动周和系列培训活动等 。 近三年,我校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学生斩获山西省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15项,优秀奖36项,在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金奖1项,国赛银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3个优秀奖。学校连续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奖和竞赛组织奖。引领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以及社会媒体的关注。基本实现了实验班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八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改进方向
一、进一步深化 教育教学 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 力度, 学校部分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研究不够, 尤其是 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参与教改的程度不够, 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不足,不能根据 课程性质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今后,学校将采取激励和约束等多种措施,引导教师不断 创 新教育教学 方法 ,牢固树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理念,推 动课堂教学革命,重点通过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研究性教学,以及 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竞赛等,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统筹规划教学 改革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新工科建设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激发教师投入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落实 “四个回归”。
二、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力度引进副高人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聘请具有较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专家,开展多项讲座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鼓励攻读博士学位,采取多元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激励措施,通过攻读学位、出国研修、在职培训、社会实践等途径,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三、 进一步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校、院 、 系三级 的管理职能,规范管理行为,管理重心下移,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益,增强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活力;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根据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课程特点,确定不同的管理层级目标和管理环节标准,建立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培训,促进教学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转变,切实提升教学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执行力,确保教学各项制度和决策能够在教学运行中执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充实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提高监控人员业务水平。
四、 进一步 加大 实验室 建设
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对标对本核查实验室建设问题及不足,查漏补缺, 重视推进实验室 建设及 开放工作, 积极推进 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教学,包括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校教学资源利用率, 同时出台鼓励政策, 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鼓励和支持本科学生 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 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 已经设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委员会,但需要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环节管理与督导。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组 织机构不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不 够 完善;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综合评价 尚 不完 善;校院教学质量数据分析、反馈以及持续改进工作 需进一步明确到位 ; 目前 教学质量保障 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力度不够;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融合不 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下列改进措施:研究制定《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本科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进一步加强课程评估与专业评估 ;明确各行政职能部门以及二级院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校 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加强校院两 级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人员,以及职能部门领导 干部;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主要教学环节通用质量标准 , 重点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设;加强教学 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状态数据分析、反馈与改进工作;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 设,出台《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发挥教师团队在教学质 量保障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 教师的考核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