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坚持 铸就今日的辉煌 | 回顾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这所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0-07-17
阅读:0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以今日的辉煌,印证了这一光辉历程。
1977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国内兴起了主要是以“高考补习”和“自学考试辅导”两种形式的民办学校,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孕育了民办高校的雏形。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后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性地位。这期间一批办学质量高的民办社会大学被允许招收高考生,正式成为民办普通高校。但此时的民办院校的规模和在校生数量都很小。1991年3月29日,根据并教委第91号文件、并社教字第69号许可证精神,原“山西省书画艺术学校”及“太原市晋阳辅导中心”两校合并,正式组建为“山西文化艺术专修学校”,同时发布第1号文件,正式启用新印鉴,开始运作教学工作。山西文化艺术专修学校是山西省第一所面向高考落榜生招生的助学性质的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填补了我省多年来在自考助学方面的空白。当年招生二百余名,为学校规模的发展壮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并正式备案,成为省教委业务管理的直属学校,标志着学校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1995年4月14日,根据晋教函字[1995]第四号文件批准,“山西省文化艺术专修学校”更名为“山西文化艺术专修学院”,由省教委社管办直属管理。1997年7月18日,山西兴航艺术学校职业中专部成立。1998年11月24日,太原成杰学校由兴航艺术学校接管办学。国务院1999年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如,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扩招,给民办院校带来了充足的生源,其二,国家财政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持,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校抓住了扩招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从1998年到2005年,民办高校从25所增加到252所,在校生从2.2万人增加到105.17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5%以上,这一时期,是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此时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1999年4月28日,山西文化艺术专修学院正式更名为“山西兴华学院”。同时,兴华中学挂牌成立。2000年6月16日,经山西省教委晋教职[2000]12号文件批准,“山西兴航艺术职业中专”正式成立。根据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教育厅以晋科字第576号文件批准山西兴华学院从2000年纳入计划内专科高职招生计划,由此我院成为山西省第一所进入计划内招生的民办高校。2001年5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以晋政函[2001]171号文件下发《关于同意成立山西兴华职业学院的批复》,正式批准我院成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综合民办高校,并于6月28日举行挂牌仪式。2010年,学院新校区选址在太原市北格镇张花村榆古路东1号。新校区建设工程被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新校区占地840余亩,分三期建设。新校区建成后,将是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宜学、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的学生求知强能的理想应用型本科大学。民办高校乘扩招之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政府下放高校管理权,公办高校进行不断的扩招,各高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民办高校在竞争和生存压力并重的艰难状态下,转变发展模式,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这也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策略。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此时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2014.5.16— ) 2014年5月16日,教育部以教发函【2014】117号文件《关于同意在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的函》正式宣布山西兴华职业学院晋升为”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6月19日,关于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在省城迎泽宾馆隆重召开,山西日报等二十余家媒体齐力发声、共同见证。这标志着山西省首所应用型本科大学正式成立。学院升本后首批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
2020年学校共有建工学院、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美术学院八个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政部两部,南校区一个校区。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这所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迅猛发展的势头,牵动着众人的目光,并能在资金来源单一,竞争处于弱势,发展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属难得。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自创立以来,校址数迁而办学不辍,校名屡易而应用特色不改。一代又一代科院人恪守“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从严治校”的办学精神,践行“求知 修德 强能 报国”的校训,薪火相传,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