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一个不能忘却的人

时间:2020-12-21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12月21日、星期一)

对于当今青少年而言,提起他一定很陌生但绝不能忘却这个人,他就是罗家伦先生,是我校百名教育家图文馆中的教育家之一。今天是他诞辰123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值得怀念的教育导师。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以及中央大学的十一年掌门人,他可谓是书生报国的典型,他一生为教育拓荒,为文化殉道,一腔热血,从未冷却。他曾说过,办大学一定要把一个大学的使命认清,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至今读来,仍是振聋发聩。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1897年生,祖籍浙江绍兴。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蔡元培的学生,国立清华大学的奠基者,台湾中央大学的振兴者。他著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文化教育与青年》《中国人的品格》等。陈寅恪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对很多人物一般不评价或很少评价,但他对罗家伦评价却非常高,认为“像他这样的校长,在清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校长任上的诸多举措,对于今日的我们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罗家伦工作的重中之重。罗家伦对清华原先的师资队伍非常不满,甫一上任,就将原有教授解聘了一多半,包括外籍教师也不例外。有位美国教授教英文和拉丁文,在课堂上从不讲解,让这个学生读一段,那个学生读一段,如此反复,下课铃响,即拿包走人。对此滥竽充数者,罗家伦绝不容忍,立刻请他离开。教职员工中凡不称职、不勤勉、不学无术者一概辞退,此举一出,校风教风为之一新。

与此同时,罗家伦又千方百计为清华延揽了几十名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历史学家蒋廷黻、哲学史家冯友兰、文学家朱自清、数学家华罗庚等,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清华大学的骨干力量。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增强了学校教授阵容,提升了全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后来的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其中的“大师”大多都是在罗家伦任上聘请来的。他还把这个好习惯好举措带到了后来的中央大学,使其群英荟萃、名师云集,成为足以与西南联大抗衡的一流大学。

在学术与应用的融合方面,罗家伦也颇有前瞻思维。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他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对院系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当时国内航空事业几近空白,罗家伦便创办了自动工程研究班,培养了我国最早一批航空工业专门人才。同时,罗家伦从研究条件和社会需要考虑,不遗余力地谋求学校与社会事业及学术机关的合作,如与中央棉产研究所合作棉作实验、与实业部合编《中国经济年史》,进行淮河流域土壤分析、四川石油调查和云南地理考察,等等。这一系列研究活动,既有益于国计民生,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罗家伦还格外重视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早在抗日战争前,罗家伦就指出:近年来高等教育极重知识的灌输,而缺少精神人格的训练。他认为,人格的修养,在教育的意义上同样重要;培养青年良好的习惯,鼓励青年人格的修养,无论在哪种社会、哪个民族都极为必要。他一直致力于对青年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教育、人格教育、体格教育,以期造就出体魄强健、注意理性、关心人类情感、有着合理知识结构、追求和谐完美的优秀青年。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重智能、轻人格倾向明显,往往容易造成狭隘的专家,却不容易培养豁达的通才,此类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与警惕。

长期以来,在海峡两岸,罗家伦的贡献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刻意丑化。作为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而作为校长,他的功绩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多年前,曾有幸读到其《生命的意义》一文,深以为然,摘录小段,以飨诸位:人生在世,不要因生命之数量过多及其容易消逝而轻视生命,不要因生命之时常变动而随波逐流,终至侮辱生命。我们须得对人生的价值有认识,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加紧地去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这样,才不是偷生,才不是枉生!期望广大学者和有志青年认真领悟此语,并铭刻在心里借以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