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中庸文化之分寸

时间:2020-12-18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12月18日、星期五)

国人历来推崇中庸之道,何谓中庸呢?用朱熹的话讲,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即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如果将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待人接物要时时处处注意保持中正平和、讲究分寸:分寸之外,虽有利不可为,分寸之内,虽无利亦为之。正如做饭时的火候,作画时的留白,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入色入味,才能妙到毫巅。做人也是如此,克制过度,显得失真,而肆无忌惮,则容易逾矩,唯有把握好分寸,言行有礼、有节、有度,才能进退有据、收放自如。

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分寸常常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境界高下。真正厉害的人,不管是在说话方面,还是行事作风方面,往往都懂得掌握分寸,他们思虑周详,不浮夸,不逾矩,既为他人考虑,也对自己负责,故而极容易获得别人的信赖、赞赏和钦佩。那么分寸感是与生俱来的吗?并不是,它是由一个人的内涵沉淀而成的,需要后天的持续努力和不断磨炼,正如通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能掌握饭菜中盐的分量一样,培养好的分寸感需要我们每时每刻自我警醒、逐步提升。

一、说话的分寸感。同样的意思,表达不同,听众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那么,如何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感呢?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心平气和,如此,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能让彼此沟通更为融洽、舒服、高效。反之,若说话毫无分寸,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总是信口开河,开过分的玩笑、散播他人的隐私、不留情面地责难、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错误,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便与伤害,也会令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

二、做事的分寸感。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自己的事情一团糟,总是需要别人善后;或者吃苦在后、享乐在前,辛劳在后、表功在前;抑或做事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置大局和公心于不顾,种种皆是行为无状、有失分寸之举。反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辛勤付出,主动承担,言出必行,都是一个人良好分寸感的体现,随着时间的积累,将在圈子中逐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延展出更为宽阔、通畅、美好的未来。

三、交友的分寸感。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到寒冷。”可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一种分寸感。这种分寸感不是束缚,不是傲慢,更不是疏远,而是把握合适的交往距离,从而做出合适的举动。或许没有谁能把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但是人人都该有这种意识,无论是对新朋还是老友,分寸感既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如此,相处起来才会更加轻松愉快,更好地接纳彼此,关系也才会更加亲密长久。

四、工作的分寸感。古话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工作也是同理,必须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操之过急容易夹生,松弛懈怠则可能煳锅。在我们的工作中,有时确实还存在一些缺少分寸的做法。政策上一刀切、执行上急行军,片面强调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规划,只注重单一决策的合理而忽视相关配套的必要,凡此种种,都是失度之举。各级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抓落实时,须从事情是否正当、做法是否恰当、效果是否妥当上多加思考、酌情审势,做到依法依规、有理有节、组织受益、群众满意,如此,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可以说,人生的兴衰成败、浓淡缓急,无不体现在对分寸的掌握之中。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一个人阅历和涵养的良好体现,更是其智慧与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唯有不断提醒自己,时时自省、事事砥砺,努力做到知谦卑,懂进退,出言有尺,做事有余,日积月累,才能在分寸间领略人生的高度与深度,才会赢来事业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