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一代鸿儒钱钟书

时间:2020-12-19     来源: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12月19日、星期六)

今天是钱锺书先生逝世22周年纪念日。提到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小说《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甚至比作者更为著名。其实,钱锺书不仅通晓多种语言,且在文学、史学、哲学以及语言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可谓学惯中西、才华横溢的一代大师,在学界久享盛誉。今天,他的众多著述依然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钱锺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江苏无锡人。他早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上世纪30年代曾赴欧洲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后调入文学研究所工作。除了为他带来赫赫声名的长篇小说《围城》,还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以及学术著作集《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皆是其留给后人的无价财富。

对于钱锺书代表作《围城》的成就,其师国学泰斗吴宓的评价便是最好的佐证。吴宓本来也打算写部长篇小说,看了钱锺书的大作后自愧不如,实感“后生可畏”,于是放弃了写作的念头。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被评论家称为“新儒林外史”、“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它不只蕴含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深刻批判,更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哲理思考。钱锺书在全书中设计了诸多巧妙安排,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婚姻,揭示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困境,因而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强烈共鸣。

世人多称赞他的天赋,却往往忽略了他超常的勤奋,钱锺书的博学多识也并非与生俱来。他总是挤出一切时间去读书,初到清华时便立下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在清华读书四年,北京的著名景点他几乎从未去过。他的夫人杨绛曾说,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许多人说他记忆力强,其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却不易遗忘,更被大家称为“移动的图书馆”。这个最聪明的人在读书方面,只用“最笨”的办法。

学界普遍认为,钱锺书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小说,而是文化方面,是他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治学方法。他本人阅读量惊人,在通览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础上,凭借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始终坚持以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对于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好的作用。他晚年的巨著《管锥编》,立足于中国文化,汇通融合了不同语言、不同学科的文化话语,四面交响,尽显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与气度。对于我们在科学扬弃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可谓启示巨大。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然而钱锺书却从未将名与利放在心上。他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央视要为他做专题报道,被他一次次拒绝;《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他,同样被婉拒;有人花钱请他出席活动,他淡然一笑:“我姓了一辈子‘钱’,还会迷信这种东西吗?”或许正因始终不为名利所惑,他才能在学术上达到令人高山仰止的境界。反观当下那些热衷于自我炒作的所谓大师、专家们,与钱锺书不知差出了几条街的距离。

今天,我们从先生的文字中,仍可见其高尚品格、横溢才情、学者风范,他永不懈怠的求知态度、独立思考的批判勇气、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触类旁通的治学方法,对于如今我们各类学科的研究仍具有极为适用的普遍意义。有人说,钱锺书是不可复制的。没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着先生的道路走下去,须知,传承、开拓、创新,弘扬其精神从来都是表达纪念的最好方式。

上一篇:如何用好人才

下一篇:中庸文化之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