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西经世致用
兴航晨语一一
(12月8日、星期二)
在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开世界的第一人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先生。他是上海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他学贯中西,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末年,西方正值文艺复兴,逐渐出现了新时代的光影,科学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同时,西方的传教土进人中国,客观上给古老的农业中国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在徐光启38岁的那一年,他有幸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此他开始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火器、水利等各方面的知识。他结合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不断钻研,在天文、数学、水利等方面深入思考和研究并著书立说,成为会通中西、经世致用的探索者、先行者。
在天文学方面,徐光启的实证方法主要体现在:强调天体运动自有其客观规律,应根据多次验证的结果来辨别理论的真伪。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编制历法,在中国古代乃是关系到“授民以时”的大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 由于中国古代数学历来以实际计算见长,重视和历法编制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历法准确的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到了明末,却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西欧的天文学此时有了飞速的进步,另方面则是明王朝长期执行不准私习天文,严禁民间研制历法政策的结果。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元代《授时历》的继续,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据《明史·历志》记载,自成化年间开始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但建议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轻变”,“祖制不可改”为由遭到拒绝。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供邢云路修改历法时参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启以西法推算最为精密,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改历工作终于走上正轨,但后来满清侵入中原,该项研究在明代实际并未完成,但为之后的改历奠定了科学基础。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最显著的成就是翻译的《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将具有严谨逻辑推理和科学结构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介绍到中国,弥补了中国传统数学偏重实用算术,缺乏理论论证的缺陷,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为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新条件。这也是将西方科学著作译为中文的开始。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创造了诸如“点、线、面、平行线、直线、钝角、锐角、三角形、四方形、幂”等一系列近代数学名词,这些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对我国数学发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他还翻译了《测量法义》,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比较了中西测量法的异同,运用《几何原本》的基本定理来释、补充我国传统测量学的理论。
徐光启以尊重事实、客观、严谨之态度对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从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就,不愧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他在引导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开启了新的治学风范、孕育了近代教育理论的萌芽,深刻影响后世的教育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他的科学成果以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治学精神和态度很值得当代人学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