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语

义学教育传天下

时间:2020-12-05     阅读:0

兴航晨语一一

(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是义学教育家武训先生诞辰182周年纪念日。年轻一代或许不知武训之名,作为我国近代平民办学的先驱,他一生行乞三十余年,购置学田三百多亩,积累办学资金多达万贯,建起义学三所,教育了无数穷人子弟,这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之事。因此我们理应向这位民办教育家深鞠躬。

武训兴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更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在不少英国学者笔下,他甚至被推为近代史上亚洲顶级教育家,与圣雄甘地比肩,可见其人、其事教化之深、影响之远。义学教育传天下,武训精神理应成为一代又一代民办教育工作者之楷模。

武训,1838年出生于山东冠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后清廷为嘉奖其办学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才为他改名武训。他早年丧父,求学不得,吃尽文盲苦头,故而决心行乞办学,用知识来改变天下穷苦孩子的命运。五十岁后他相继办起义学三所,学校建成后,他亲自跪请当地名师任教,并到穷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而所有学费均由自己承担。他还购置了田产,收取租金,以保证义学正常运转,而他自己则继续身穿破衣,行乞于街市。59岁时,武训在义学孩子们的读书声中走完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武训对教育质量极为重视,对教学管理也自有其法。每逢开学第一天,武训都要先拜老师,再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了多年。他时常在义学中巡视,对用心的老师会叩头致谢,对一时偷懒的老师则跪求警觉。有一次,一位老师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教室内打闹不已,武训发现后便来到老师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这位老师听后惭愧万分,再也不敢偷懒。对于偶尔贪玩的学生,他会谆谆劝勉:“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师生们受到他的感召都努力上进,不敢有丝毫懈怠,故而校风极为纯正,孩子们大多学有所成。

今天学习“武训精神”,我认为大致可从四方面内涵着手:第一是办义学为平民服务的理念。办义学是武训精神的核心,为穷人是其价值观念。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学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极为可贵的服务理念。第二是舍己利人的牺牲精神。为办学他吃尽苦头,行乞三十年,忍辱负重,没有利己的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办学中去,体现了一种近乎殉道者的牺牲奉献精神。第三是敬师爱生的大爱情怀。他深知教师的可贵,不惜跪请名师。他关爱学生,经常检查学生课业,严管厚爱,助其成才。第四是对事业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办教育历来是一项艰难而清贫的事业,武训办学更是艰难至极。然而,他面对困难却从未后悔、退却,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见其信念之坚、品格之高、敬业之深。

后世将武训的办学事迹被正式列入教科书中,全国多所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他被教育、文化及军政各界人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民办教育的先行者。如此殊荣,武训当之无愧!同时,武训办学的精神极大地触动了倡导并践行普及教育的陶行知。他对武训行乞办学的精神进行了再造和践行,成为中国近现代弘扬并积极践行“武训精神”的第一人。陶行知把武训树立为人人可学的榜样,而不是仅供膜拜的圣人,深情呼唤中华民族出现“千千万万个武训一样的人,去继续为穷人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纵观武训的一生,正可用陶行知先生的短诗《武训颂》来概括:“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武训办学,可谓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先贤在前,我辈岂敢怠惰松懈,重任在肩,唯有不辱使命,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