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政协委员宋兴航:科技创新赋能高校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支撑,让创新创造活力在三晋大地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连日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振兴”这一话题在委员中引起广泛共鸣,大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纷纷建言献策。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迫切要求我们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推进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程芳琴看过政府工作报告后说道。
“十三五”以来,山西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创建“双一流”取得重大成效,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其中,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学校与企业积极共建杏花村学院、合成生物学学院、大地环境学院,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领军型拔尖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新增各类国家重大重点级别项目85项,新增国家部委级平台9个。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在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工程类专业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服务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高校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程芳琴表示。
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出雏形的关键期,程芳琴认为,地区发展不能只靠引进人才,还要做到输血与造血并重,充分挖掘、培育、运用好本土人才;盘活高校、研究院所等资源,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重点产业、重要项目中培养锻炼人才,打造一支服务山西地方发展的本土专家队伍。她建议,我省应该按照“需求匹配”,通堵点补短板,用心帮全力留,制定精准服务的推进实施方案;在支持引进团队的同时,也支持本土团队发展,促进本土团队科研项目转化;进一步鼓励高校机制创新,通过校校、校企、校医、校政等合作,全面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让本地优秀科学家脱颖而出。
科研“永远在路上”,育人“没有完成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发展视野,更有力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整合科研育人资源,凝聚科研育人合力,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力量。”程芳琴语重心长地说。
职业教育达标提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我省要实施职业教育达标提质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整合优化、达标提档,高质量实施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省政协委员,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海俊深有感触。
近年来,山西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改革创新、产教融合、资源配置、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得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但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属于薄弱环节。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因此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企业要求,满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需要,把我省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张海俊表示。
张海俊建议,我省要创造机会使高职生到普通高校学习深造,引导普通高校毕业生到高职院校加强动手能力的培训,打造“立交桥”式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系统分析“十四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重点产业行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需求,有预见性地设计、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现实作用;加强政策倾斜与制度保障,参照他省改革成功经验,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建设,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高校建设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推进‘111’‘1331’‘136’创新工程……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省政协委员、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院长宋兴航无比欣慰。
作为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有省级“1331工程”特色优势学科1个、省级“1331工程”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学院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2个、省级“游山西·读历史”科研站1个。
“最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开拓精神的高校青年群体恰是创新型人才的生力军。推动创新型高校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宋兴航说。
提及创新型高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宋兴航表示,长期以来,高校建设办学定位同质化、创新意识不强,双师型创新型教师匮乏、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较低,课程设置或多或少存在滞后性且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且所占比重较大,培养模式缺乏行业企业主体参与、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偏弱。
宋兴航建议,高校要有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理念,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倡导学生参与协作,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营造民主管理的氛围,以此激励全体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创新、体现价值;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企业家、行业专家、创业校友等组成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对于现有教师,亦需通过课程培训、骨干研修、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提升创新创业施教能力;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加强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实践基地及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平台的建设,建立校企联动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系统性的支持平台。